close

  
  捆綁好的秸稈佇立田間,形成一道別樣的風景。
  
  秸稈打捆機“產蛋”。
  
  工人將“油桶”裝車、運輸。
  紅網湘潭縣站10月20日訊(分站記者 楊建)金燦燦的稻穀鋪滿田間,又到了收割的季節。近日,縣網記者途徑河口鎮三聯村鳳凰西路旁的田間看到,農民伯伯種植的“一季稻”早已收割完畢,一個個“油桶”大小的圓柱體卻立於田間,吸引了不少過路人觀望,大家紛紛對此情況進行猜測。 “這是什麼東西咯?”
  “這個油桶樣的東西有什麼用處,叫他來處理要不要收錢啊?”帶著路人的種種疑問,記者來到田間,對正在進行秸稈(稻草)回收的工人進行詢問。原來,這個是花石鎮河頭村的張師傅與本村的兩位退伍軍人,用舊收割機改裝而成的“秸稈打捆機”的傑作。打捆機經過之處,秸稈一一都被“吸走”,並且在打捆機里旋轉、自動捆綁,形成路人看到的“油桶”。
  改裝之初
  “我打過工、當過運輸司機、做過小生意,退伍也有十幾年了。”張師傅向縣網記者介紹,由於自己在農村長大,看到許多田地間的秸稈都是直接焚燒處理,不僅增加了勞動強度,還對環境也造成了污染,更是浪費了資源,便和同村的戰友萌發了改裝秸稈打捆機的想法。 由於自己掌握的信息、資料有限,三位“合伙人”就從網上搜集資料,購買“裝備”,併到廠家實地查看設備情況。試機、返修……經常往返於維修處和農田之間,經過幾個月不停的調試、磨合,終於達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。
  每天可回收40餘畝秸稈
  “這就是我們三個人一起改裝出來的秸稈打捆機,每台每天能回收40餘畝秸稈。”張師傅自豪的向記者介紹著自己的“傑作”。目前,總共有三台秸稈打捆機,機器是由收割機與打捆機結合,三人親自參與設計而成,像收割像一樣,一般田地都能適應,操作起來簡單、方便、快捷。
  記者看到,操作員操作秸稈打捆機,只是需要在自動“打捆”的時候,稍微停下來讓其自動捆綁好。秸稈打捆機從田間“吸秸稈”到打捆成型,總共只要用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打好一捆稻草,全自動。
  “我們收草不要錢,還要請人曬稻草、搬運,對水分含量也有一定的要求。”張師傅介紹,回收需要較大的種植面積,並且還要曬幹才能開收,不然沒有經濟效益,也不符合回收要求。成型的每捆秸稈大約有50斤重,再通過統一裝車,運輸到指定地點。“這些稻草主要運到火力發電廠、草繩廠、造紙廠等地方進行回收、加工。
  秸稈焚燒處理危害多
  有數據表明,焚燒秸稈時,大氣中二氧化硫、二氧化氮、可吸入顆粒物三項污染指數達到高峰值,其中二氧化硫的濃度比平時高出1倍,二氧化氮、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比平時高出3倍。當可吸入顆粒物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,對人的眼睛、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較大,輕則造成咳嗽、胸悶、流淚,嚴重時可能導致支氣管炎發生。
  不僅如此,焚燒秸稈還容易引發火災,威脅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;形成的煙霧,造成空氣能見度下降,容易引發交通事故;會直接燒死、燙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,影響作物對土壤養分的充分吸收;對一個地區的環境形象也是最大的破壞。
  秸稈不焚燒 村民笑呵呵
  “太好了,稻草終於不用燒了,節能又環保。”附近的村民向記者介紹,由於秸稈一直是採取直接焚燒處理,過程麻煩又費力,產生的煙塵大,每到收割季節,農村裡基本都能看到焚燒產生的煙塵。“有次在這附近的馬路上,由於煙大視覺效果不好,導致了兩輛摩托車相撞。”
  “回收秸稈又不收費,我當然願意讓他來收啦。”家住鄰鎮的陳師傅笑呵呵說道,現在每家基本上都是在用電或液化氣做飯,很難看到用秸稈生火做飯。秸稈回收即減輕了勞動強度,又不會污染環境,能收實在是再好不過了。  (原標題:湘潭縣:打捆機每天回收40餘畝秸稈(圖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tmukov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